
低空经济产业白皮书
一、新兴战略产业的崛起,低空经济被纳入新质生产力
(一)低空经济融合性强成长性高,提至战略新兴产业
低空经济”概念术语源自 2009 年通航产业的学术研讨会,并在 2021 年首次被加入国家级规划(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从名词拆分来看,“低空”一词目前虽无确切高度定义,主流观点认为低空涵盖距离地面垂直高度1000米或3000米以内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具体划设)。“经济”一词则反映出并非全以航空器为载体、低空空域为依托,而是综合了上下游产业领域(制造、机场、保障服务等)的融合性经济模式。低空经济主要可以概括为依托低空空域,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我国低空经济经历规划(2010)、推广(2011-2016)和深化(2016-2021)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应用普及阶段(2021至今)2024年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被列入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成为新质生产力标杆赛道。
(二)低空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是经济增长动力源
二、国内政策密集出台,推动低空从探索走向发展
(一)空域改革释放低空经济活力
(二)产业政策支持低空快速腾飞
(三)部分城市先行先试引领低空市场
首先,深圳市作为“无人机之都”,加速布局“天空之城”,抢跑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赛道”。深圳目前已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宝安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份产业规划和地方法规,为深圳先行先试制定民用无人机管理规则和运行标准、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初,深圳更是出台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助力低空经济高飞,无论是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生态环境还是企业竞争力,都已具备成为引领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条件。
此外,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安徽5个省份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湖南省在法规建设方面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通航法规,为通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在空域管理方面,湖南省编制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空域划设方案,为合理利用空域资源、提高空域使用效率提供了制度安排。同时,湖南省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覆盖全省的低空监视网,为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2023年12月底,四川省低空领域的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空域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四川省已经形成了环成都和贯通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便捷的条件。2024年,安徽省通航飞行服务站协助提出的《2024年度安徽省低空空域航线划设方案》获批,新增3条低空航线,为通航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中国独特优势显著,助力低空提质增效规模化发展
(一)新能源汽车三电供应链成熟,助力为低空经济提质增效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合称三电系统,是决定汽车性能的关键。三电系统供应链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相对成熟,可靠性大幅提高。低空飞行器产业链与新能源车、消费电子产业链上游高度重合,航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产业三电的相似性超80%到90%,中国发展航空可以低成本复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供应链以及电力储能配套设施,不必另起炉灶。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突出,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突出,完善程度为全球第一,不仅公路、铁路、隧道、码头等传统基建不断发展升级,我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通信、导航基础设施,2023年底5G通信基站超337万站,北斗地基增强站体量庞大,以通信行业为例,全国具备超4000座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为低空飞行提供全方位保障。低空产业可依托我国整个基建和产业体系去发展电动航空器,再用电动航空器去赋能整个基建和产业体系,不断向规模要经济性,再用经济性反哺规模,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规模效应。
四、低空催生万亿级市场,无人机成为重要产业载体
(一)低空市场规模将达万亿,中南和华东占据半壁江山
据统计,中国低空经济规模2023年超过5000亿,同比+33.8%,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最大,接近55%,间接围绕供应链、生产服务、消费、交通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贡献接近40%,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未来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预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2023-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0%,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其中,中南和华东将成为国内低空经济主战场。据统计,截止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超过5.7万家,其中60%以上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地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区,华北地区占比约12.6%,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省和天津三地。
(二)无人机市场增速迅猛,低空经济的重要产业载体
五、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低空迎来eVTOL新风口
(一)低空催生各类应用场景,低空交通UAM成为未来热点
近年来,以无人机为主导的低空经济发展快速。目前,已经进行商业化探索的应用场景有物流、旅游、农业、消防、巡检等。其中,低空经济+物流是目前商业应用最广泛的场景,无人机在城市物流应用场景中逐渐展现出较大潜力,相比传统物流配送方式,无人化具备方便高效、节约人力成本、减少安全隐患等优势,配送效率更是大幅提升。同时,低空经济+城市管理商业模式已基本跑通,目前无人机在城市应急救援、城市安防、电力巡检、国土测绘、农林植保、消防等场景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此外,农业是低空经济快速融合的产业,植保无人机在农业发展较早,在农林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空+旅游作为更有趣、更新奇的形式,将成为游客体验的旅游休闲项目。短期内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等低空工具较为成熟。然而 面对极致追求效率的时代,面对陆上交通容量超载现实,低空飞行器以其特有技术优势,正在承接更多的转移功能,UAM即城市空中交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成为未来主流应用场景。
(二)eVTOL横空出世,将成为主流交通方式之一
低空经济应用载体包括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固定翼飞机需要专业跑道(离居民区远),和直升机一样,造价成本高,需要专业飞行员,且噪音较大。而无人机续航里程、飞行高度和速度以及运量载重有限,难以满足更高要求的载人载物要求。相比之下,eVTOL可垂直起降而无需滑跑和专业跑道,成本较低,纯电驱动更环保,噪音小,续航里程、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运量载重能力较好,能够满足载人载货要求,且无人驾驶类型将进一步放松对人员专业性的要求。
六、科学谋划,前瞻布局,因地制宜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发展领域,其发力主体在于地方政府有效作为,而工作重心在于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地方政府要兼顾扮演好管理方和使用方的双重角色,因地制宜决策、积极有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力发功:
(一)科学谋划、稳步推进
发展低空经济首先要遵循低空经济发展规律,密切结合本地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从现阶段客观实际出发,找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路径,避免面面俱到、一哄而上;此外,要做好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可持续供给,为低空经济做优做强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